武汉天禧助孕

  1. 主页 > 武汉助孕靠谱吗 >

美术作品也和人一样讲究一期一会,讲究相遇的时间

今天我们给大家讲的这本书叫《美术的诱惑》,说实话刚刚还和同事开玩笑说讲这本书应该沐浴更衣啊,确实,这本书很厉害。它有25个章节,但是全书统共才208页,算下来平均每一个章节10页都不到。8页多一点你想想,8页,它就能给你把一部分内容讲清楚,或者说最起码能教你从不同角度去对作品做一些思考,还是很考验作者水平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神户大学教师、日本美术史学家宫下规久郎,她研究艺术史研究了很长时间,以《卡拉瓦乔:灵性与观点》这本书赢得了三得利文艺奖,被称为日本卡拉瓦乔研究第一人。卡拉瓦乔是意大利著名的一位画家,他的艺术生涯基本上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各位大师都相继逝世之后才开始的,他的作品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等等,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增强了美术上的敏感对照法,后来被人称为暗色调主义,当然他的一系列宗教作品也很厉害,他的《圣母之死》还被法国皇室收藏。能研究卡拉瓦乔还能得奖确实很了不起。那这本《美术的诱惑》就是宫下规久郎从美术牵扯到的各个方面来讲述怎么去欣赏美术作品,非常适合初学者或者对美术一知半解的人来读,它能启发你从政治、经济、宗教各个角度去欣赏美术,读懂艺术作品背后的感情。

那今天我们就从美术到底有哪些诱惑,在日本美术作品的取材和西方有什么不同,如何收藏画作,这三个方面先来给大家讲一下这本书。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美术的诱惑,它的诱惑在哪儿?美术的诱惑是什么?首先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透过美术作品去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甚至他们的历史的一种发展情况。一幅好的作品,不单单是优雅趣味的对象,而与当时的大环境息息相关,点缀生老病死、反映人的欲望和理想。就像我们学生写作文一样,你写抒情议论文你要包含一定的情感,有对象有话题可议,没有内容就是假大空。所以,我们现在去欣赏的美术作品,它多少都是对当时环境的一种写照,通过作品我们就能窥见当时社会状况,至少也是画家本人当时的心理感受。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你去看一个画展,你想提高一下自己的审美水平,你都找不着门路,进去转一圈,去看一幅画,你就看他的色彩多明亮,工笔画还是写意画,画幅是多少,价钱是多少,可能下面标注的流派、作者你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欣赏。但是你一旦对美术,对某一时期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或者说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些了解,那么你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一个画展,我发现一些人喜欢咱们中国的水墨,另一人攒聚在水粉油画边上,有的站在画前面静静欣赏,看完了之后拍一张照片,换另外一个。这种人他可能是对艺术对美有一定感知的,最起码他愿意去接触愿意去思考。而有的人步调较快,突然看到哪个颜色明亮一些的就停下来从上扫到下,然后拍张照走了,还有和画一起合照的,是想发个朋友圈说我来过吗?但是你会发现遇到裸体或者稍微涉及男女关系的一些画看的人就非常非常少,而且有的人余光瞟了一眼觉得不好意思走的非常快。你会发现这个差距就很明显,一个门庭若市,也不知道他们在看什么,另外一边门可罗雀,特别冷清,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画作裸露色情的一面,却不了解其中的内容。

首先,美术的诱惑在于:不了解画家所在国家的历史,就看不透他的美术作品。举个例子:你去看鲁本斯的一幅画叫《西门与佩罗》,首先在这个画面上看到的是一位少女用自己的乳汁喂着一位被铁链捆锁的老人,窗外还有两个士兵在偷看。那么问题来了,作品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少女和老人是什么关系,窗外的两人又是什么身份,他们为什么要偷看?

其实只要你了解一点点历史你就不会去乱想,就会立马明白他描述的是什么。这个故事出自于古罗马历史学家瓦勒里乌斯·马克西穆斯所著的《古罗马人可纪念的善举之书》,画面情节的故事说的是一个被判了禁食的基督徒西门关在狱中并挨饿,他的女儿佩罗经常来探望父亲,并偷偷地以自己的乳汁喂养他,才使父亲在狱中得以存活下来。佩罗的行为被狱卒发现并报告当局,她的孝心打动了当权者,西门被释放。历史上很多的艺术家就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油画和雕塑作品。

西门与佩罗

我们再看一幅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革命画家达维特的作品《拿破仑一世加冕》这幅画画的是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而登基加冕仪式。但是你去观察:既然是拿破仑加冕,但画面为什么是拿破仑給妻子约瑟芬加冠呢?其实在历史上,拿破仑登基做皇帝,就是封建帝制的复辟行为,为了掩人耳目,暗渡陈仓。毕竟拿破仑之前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是打倒封建帝制。而现在自己要做皇帝了,赤裸裸的給自己加冕,说出来,不太好听,所以就要求达维特改动画面,描绘为給约瑟芬加冠的情节了,这就是拿破仑的政治策略。

其次,不了解哲学,仍旧看不透美术作品。我们再来分析一幅很著名的画,毕加索曾经画过一幅画叫《少女与球》。这个画面从情节来看非常简单,一个男子坐着,一个少女站在球上,似乎没有什么需要挖掘的故事,怎么就出名了呢?但是,如果我们把思考的重点顺着作品放到作品本身的画点上来看,就会意识到这个作品想要表达什么问题了?画面上一男一女,而两性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主体,从这个两性我们可以衍生出很多的问题,而画面上恰好就有了一些这种衍生——阴阳、刚柔、曲直、方圆、动静等等,这些衍生出来的问题又都是我们人自身,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构成的一个基本存在方式,进而考虑到毕加索在这个作品中提出这些基本方式,这些基本方式就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而画面当中主要的是两个人的形象,我们把这两点联系起来看,其实最终毕加索就是通过这样一幅作品进行了一场对人生、对生命的哲学性思考。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一个感觉,就是要是不了解社会环境、历史、哲学这些知识,基本上就不明白画面所描绘的情节,甚至会造成误解,进而歪曲作品反映和表达的主题思想。我们很多人不是美术专业出身的,但是他也对美术很感兴趣,但是你说他就必须呆在家里把知识都研究透彻了再去看展吗?不一定。我们多掌握一些知识确实可以让欣赏的过程变得有趣,但是如果你好奇。或者想多对方面做出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你也可以了解一下这一期美术展的主题。怎么了解呢?只要翻开展厅沙发上摆放的作品目录样品,阅读对应的页面,就可以得到详细的说明。有的展览他的作品目录可能略贵一些,但是买回去可以慢慢研磨,这是给自己投资,再不济也能当个纪念品,日后回想起来查看也很方便。我想这个总比你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来的更加实在一些,性价比也更高一些。

第三点,美术给我们的诱惑还在于:它能帮我们了解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基督信仰的是《圣经》,《圣经》几乎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从君士坦丁的米兰开始承认基督教的地位,横跨到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一直到现在,基督信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很多题材都取材于《圣经》故事。比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耶稣和他的12门徒坐在一起共同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比如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在西斯廷屋顶的这些壁画里面有很多都是出自米开朗琪罗之手,而且大部分都取材于《圣经》,比如他的《创造亚当》、《洪水》。换句话说,《圣经》成就了很多艺术家,艺术家同时也直观地呈现了《圣经》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绘画,了解《圣经》的故事,但是确实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各种限制性因素,我们对西方的宗教知识基本上了解很少或者说根本是不了解的。在缺少文化共鸣和文化认同的前提下,这就导致我们在欣赏画作的时候就只能是看热闹。我觉得这里有必要再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关于基督信仰对绘画的影响,首先有必要清楚几个时间点,君士坦丁大帝的米兰赦令是在公元313年,这条宽容基督教的赦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而到1519年和1520年,达芬奇和拉斐尔都去世了,也就是说文艺复兴高潮期已经基本上结束了,这个时候是米开朗基罗独自挑起文艺复兴大旗。而后直到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宗教改革辩论提纲。与此同时,西方绘画也发展到了巴洛克时期和十八世纪早期的很短暂的以繁杂著称的洛可可时期。这时候的绘画主题,基本从宗教题材中解放了出来,威尼斯画派最重要的画家提香,这个时候他的代表作,已经不是宗教主题了,而是更多地展示教皇本身、教皇家庭。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就开始从神开始转向人,从故事转变为写生,从重视题材到重视技法。也就是说,在巴洛克之前,你可能看到的更多的是神、是宗教,但是你记住,在巴洛克之后,有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人物画像中高光与阴影的强烈对比,二是人物肌理和细节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巴洛克时期艺术家们更加追求对人物和场景的刻画,巴洛克可以说是一种直接表达,充满戏剧性的艺术。就是直截了当讲述故事本身,不拐弯抹角,避免造成任何误会。比如我们在前面说到的卡拉瓦乔在1601年的作品《伊马乌斯的晚餐》、鲁本斯在1610年的作品《赛门和戴利拉》,都是反映了这一时期更多的转变到对现实对人的关照,画面色调的一个强烈对比。

那有的人说我对什么宗教对基督教根本不感兴趣,我不信仰基督教,《圣经》那么厚我也不想读,但是我就是喜欢看美术作品,怎么办?那你要实在不喜欢就别去读了,你就从画中去了解一些美术知识。你去看画,顺带了解圣经里最主要的故事,就是那些艺术家们都喜欢的故事,你去了解这个就够了。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从圣经里最初的一个故事来讲,也是西方美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题:亚当和夏娃,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最早的人类,他们在伊甸园中和平地生活。但是有一天,夏娃受到蛇的引诱,吃下了上帝不许他们吃的智慧之树的果实,并说服亚当也吃下。上帝知道此事后便将二人逐出伊甸园。这就是人类犯下的最早的罪,也就是原罪。英国画家威廉·斯特朗就这个主题画了一幅《诱惑》,这幅画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已经犯下罪的夏娃正在劝亚当吃下智慧之树的果实的情景。但是这幅画还值得玩味的地方就在于:亚当和夏娃被动物包围着。什么动物呢?一只兔子和一只老虎。但凡听过圣经的都知道夏娃是被蛇引诱吃下的苹果,缠绕在树上的蛇是让夏娃吃下苹果的反派角色。不过,他们跟前为什么会有一只兔子,蛇的下方为什么会有老虎呢?如果了解更多的美术史知识,就会明白兔子是欲望和多产的象征,暗示着犯下罪的两个人在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会发生性关系,生下孩子。老虎在西方人眼中是典型的东方动物,除了与传说曾经远征印度的酒神巴克斯和亚历山大画在一起之外,很少在他们的绘画作品当中出现。通常,有亚当和夏娃的画中不会画老虎。但是到了19世纪,在东方主义风潮中,老虎成了受欢迎的动物。《圣经》中所记载的犹地亚在西方人眼中属于东方,所以基督教主题的画作中也出现了东方元素;这幅画就把东方的动物老虎画进了伊甸园。所以在掌握了基本的美术史知识的前提下,在作品的前面对这些母题和作品的细节各抒己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甚至你看到一幅画你可以自己随意解释,自由发挥,只要能把一幅画里的内容描述正确,故事情节大可自己推测,只要不发生大的常识性的错误,你就可以自己编故事,只要把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就行了,你会发现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简而言之,欣赏美术作品,你不但要了解美术知识,还要了解社会环境、了解宗教、了解政治、哲学、历史。它需要我们个人全面发展,拓宽眼界,从而提高我们的品味和艺术修养。这才是美术带给我们的诱惑。

最后的晚餐

第二部分:

前面我们说《圣经》影响了西方美术大师作品的取材,作品大多都是神、宗教。那么现在我们来说说在日本,他们的美术作品的取材和西方有什么不同。宫下规久郎讲到,在日本,美术作品多取材于生活。他们有种画叫“供养绘额”你听说过吗?就是为英年早逝的死者画画,画的是什么内容呢?就是他们去世了,但是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怀念,描绘出他们和家人团聚、家业、读书、游戏的情景,虽然说可以看作是对故人生前形象的一种回忆,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认为是在刻画已故的人在另一个世界的形象,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依然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这种为已故的人画画虽然他们的寓意很好,出发点很好,但是怎么听起来还是有那么一点瘆得慌。但是这也不是日本独有的,在西方,很多大画家就会将自己的亲人去世时的场景画下来。比如据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画家丁托列托,就曾为死去的女儿画过肖像。丁托列托的女儿玛丽亚·罗布斯蒂自幼给父亲打下手,她本人也成了优秀的画家,但却在30岁时不幸去世了。丁托列托对女儿非常疼爱并且依赖,他万分沮丧,画下了灵床上的女儿。

虽然这幅画没有留下来,但法国画家莱昂·柯涅通过想象,将丁托列托为女儿画像的情景画了下来,并在沙龙上展出。这幅画获得了好评,此后出现了许多描绘同样情景的画作。印象派画家莫奈用阔达笔触画下了灵床上的妻子卡米耶。卡米耶常常充当画家的模特她因为乳腺癌于32岁去世。莫奈一边叹惋,一边观察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的妻子的脸的颜色,他想留住这一刻。覆盖画面的阔达的笔触是莫奈的特色,但这里却似乎饱含了他的悲伤。

除了供养绘额以外,日本还有一个绘画题材叫绘马。绘马是日本人许愿的一种形式。画好之后把它供在神前,祈求得到神的庇护。有点像我们说的拜佛。不一样的是他们会把愿望画出来,但是我们会放在你心里默念,还会说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不灵了。绘马,绘马,顾名思义,上面画的是马。不过这是绘马最初的形式,后来的绘马图案就越来越丰富了,画上了和自己的愿望相关的内容。比如在过去,有许多孩子讨厌洗澡,令人头痛。许多平民居住区的寺社里就挂满许多祈愿“母子入浴”、“小儿入浴”的绘马。图上画着小孩一个人在用毛巾洗浴的情形。还有你猜他们祈求治愈胸闷,胸口闷,会在绘马上面画什么?画着一个人正在吃一大碗米饭。还有更有意思的,他们还会画祈求断绝关系的绘马。怎么画呢?或者在上面画着男女相背而坐的情形,或者中间画着象征分离的朴树、两边画着背坐着男女的形象。而且,要说绝缘,分很多种。比如夫妇离婚、情夫情妇分手、告别疾病、小偷们金盆洗手、解酒戒烟等等。一个个都是灵魂画手,而且什么都愿望敢都往上面画。在打仗前还有这样的滑稽情形:神社前挂绘马的架子上,既挂着祈求“武运长久”、“连战连捷”的大绘马,就是祈求战争胜利,但也挂着祈求“逃过兵役”小绘马,就是千万别让自己被选进去打仗。图案画什么呢?就是穿军装的男子与平民装束的男子相背而立,就是别选我,我是平民,但是万一很不幸被选进去穿军装当兵了那也没关系,那就祈求胜利吧。做好两手准备。

第三部分:

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到了收藏画。在学会欣赏画作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收藏画,那么这些收藏家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收藏的呢?作者认为他们是有一种炫耀的成分,就是通过收藏画,来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审美和财力。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艺术容不得任何人来亵渎,在这些作品面前,你的任何利己行为都只会让你自惭形秽。那么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收藏?作者在这本书中也说到:希望收藏家不要在作品面前凸显自己,也不要将作品藏起来,而是做真正的支持美术、保护美术的幕后人员。

我们都知道投资画、文玩这些就跟投资房地产一样,甚至有一段时间炒得比房地产还热,这其中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我们刚刚讲过的一本书《设计的修养》里也提到过,不排除一些人他的想法很复杂,想通过收藏这些艺术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品味,他不懂艺术,但是他又希望能在这一领域刷一刷存在感,又想用这个东西投资保值,可是他在这方面又没有足够的造诣,我们说有的人看了很多,他多少还懂一点,但是有的人他看几年他还是什么也不懂,他就觉得大画幅值钱,小画幅没那么值钱,确实宫下规九朗在这本书里也提出,对于美术作品而言,作品的大小确实能给人带来气势磅礴的感觉。比如在2013年至2014年,在日本举办个展的德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就将远超一般照片的大画幅作为作品的力量。他的许多照片是截取平淡无奇的田园或都市的一个画面,拉伸成两到三米的大画面,像巨幅的油画一样对观众形成包围之势。在美术史上,威尼斯总督府的大评议员会议室中丁托列托所作的《天国》被喻为世界最大的油画。这幅高7米、宽24米的大作虽说是油画,但是因为画布是粘在墙上的,所以完全可以说是壁画也无妨。它以基督和圣母为中心,描绘的是无数的圣徒和天使,观众要在这幅画的前面一边移动一边欣赏,确实会很震撼。

再举一个我们国家大画幅作品的例子:我们熟知的《清明上河图》,它就是一幅少有的鸿幅巨作,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的汴京城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属于国宝级文物,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去年八月去上海的时候看到中国馆里展出过一幅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白天和黑夜两种环境自由切换,站在巨幅面前,有时就会产生一种自己仿佛要被吸进画中的错觉。但是也不是说画幅小就没有价值,在2013年秋天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中国绘画之至宝”特展上展出了《西湖图卷》这幅作品,能被称为至宝可想而知它的价值和地位。《西湖图卷》是宋代李嵩的国画代表作,它的尺寸很小,纵长26.7厘米,横宽85厘米,但却打开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大的世界,整幅画只用了少许淡墨绘成,纸上的留白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但是就是如此小的画面,也有非常惊人的生命力,非常不可思议。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提倡在艺术面前放低姿态、潜心钻研,去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而不是一味的附庸风雅,借此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宫下规久郎也说,希望收藏家不要在作品面前凸显自己,也不要将作品藏起来,而是做真正的支持美术、保护美术的幕后人员。

清明上河图局部

结语:

那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这本《美术的诱惑》其实就是告诉我欣赏美术作品之前必须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识,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看到美术的价值,透过美术作品,我们能看到的最多的就是社会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的反应,或者我们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窥探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另外一个世界去探寻生命和艺术的价值。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也要时刻保持一种敬畏之心,艺术作品不该沦为任何人的附属品,它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做一个好的欣赏者,传承者,保护者,或者说从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人转变为创造这些作品的人。同时我们也希望美术作品真的能够带给你一些力量,丰富你的生活,提高你的审美鉴赏能力,帮您在观展时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乐趣。

金句:

1.比起艺术性,对珍贵、罕见事物的关心和好奇才是美术的立足点。
2.只要还在表现着什么,人就依然是人。
3.美术的诱惑不仅仅是愉悦我们的眼睛,它还能刺激我们的好奇心和智力,诉诸全部感觉,撼动我们的心。
4.美术作品也和人一样讲究一期一会,讲究相遇的时间。
5.美术的历史也是那些昙花一现的艺术家的荣光的积累。


参考资料